人民网

人工智能,抢得走咱的饭碗吗

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力和复杂决策力,仍难完全替代平地一声雷。个把月之间,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从线上火到线下,由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俨然改变了现实生活。放眼一看,你我身边兴许已有了“新同事”。AI司机、AI主播、AI助教、AI医生,乃至所谓的“AI公务员”,都接踵而来,科幻片秒变纪实片。人们在惊奇的同时,也不免有些“破防”:这些“新同事”,难不成是来抢咱饭碗的?人工智能,确有许多亮眼表现。比如在处理大量数据、执行重复性任务、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甚至还有“不要工资不怕累”的特质。可见在某些层面上,人工智能确实对人力劳动构成了一定的替代性,“抢饭碗”一说,并非杞人忧天。然而,大可不必过度紧张。在引入了70名政务“数智员工”的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其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把“数智员工”称作“AI公务员”并不准确,它们实际上仅是公务员的助手,不具备单独决策能力,需在监护下开展工作。原因何在?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力和复杂决策力,仍难完全替代。一方面,人工智能虽集成海量信息与算力,但它仍属“模型”,是在模拟人类既有的认知框架,短期内还难以真正地超越定式、激发创造。另一方面,人是社会性的,多数的工作,也因人的自我实现与人际连接,而别具意义。政务服务中的面对面、心贴心,求医求学中的医者仁心、薪火相传,都能够让互动双方得到珍贵的情绪价值和人生体验。这也正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当然,并不是说,人工智能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要看到,它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卷”,且并非消极“内卷”,而是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扬长避短、术业有专攻。也不妨从辩证的、历史纵深的角度去看,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来“抢蛋糕的”,不如说更像是来“做大蛋糕的”。毕竟,历次科技进步,终究是以服务于人类福祉为归宿的。作为职场上的个人,我们有理由乐见其成,亦有理由闻鸡起舞。既适应时代发展,学会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同时也不忘锤炼“它无我有”的看家本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奋发拼搏精神的不变来应对万变,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同人工智能互利共生。(刘 念)来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33636.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新华网的头像新华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25日 上午9:22
下一篇 2025年2月25日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