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提升新市民的 金融服务获得感

提升新市民的 金融服务获得感张炜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做好新市民的金融服务,不仅对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关系到农商银行能否成功转型发展。原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2022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知》明确,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无论从沿海地区的直辖市、地级市还是从中西部的县城来看,新市民的数量都是相当多的,其金融需求已在银行个人金融服务中占较大比例。以天津为例,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天津监管局的摸底,天津共有400万名左右新市民,新市民群体的年龄分布主要在20岁至40岁之间,占天津市全部新市民数量的48.2%。新市民包括新毕业的大学生、异地创业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也有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家政服务人员等。如此庞大的群体及复杂的职业构成,意味着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健康养老、培训教育、消费金融、基础服务方面存在着较为旺盛的金融需求。有消费金融公司在2023年12月发布调查报告称,近四成新市民会有结余用来储蓄,在存款之外主要使用消费贷款、信用卡,习惯使用分期还款来缓解日常消费压力。新市民的消费金融需求不断提升。相当一部分新市民以灵活就业为主,收入不太稳定,但随着生活质量改善与消费升级,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然而,他们受到传统信贷服务门槛较高的限制,很多金融需求被挡在门外。相关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需要加强新市民的群体画像,进一步提高精准对接、分层分类服务新市民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度及获得感。提升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获得感,与农商银行转型发展零售业务契合。首先,农商银行在观念上要转变。新市民往往被贴上“流动性大”“收入低”“月光”“工作时间短”“网络借贷比例高”等标签,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以及良好的职业背景,导致有的银行对其“另眼相看”,担心信贷业务风险过大。有的银行则认为,新市民属于长尾客户,信贷服务的需求金额不大,将其作为重点客户开展服务的成本偏高。实际上,商业银行满足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有很多文章可做。前面提到的《通知》就提到,优化新市民安居金融服务。针对新市民在进城、落户过渡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为其购买家具、家电等合理提供消费信贷产品。再从相关银行的实践来看,新市民可以成为信用卡业务的开拓对象之一。例如,针对年轻新市民,银行可与高校合作推出联名卡,助力高校毕业生群体快速融入当地生活,为其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务支撑。以新市民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聚焦衣食住行等高频消费场景,联动线下区域核心商圈、商户及线上平台,构建全场景综合生态圈,满足新市民群体精细化、多元化的新消费需求。更好服务新市民,需要金融机构提升服务的宽度、深度与温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应该与政府部门合作,打破“数据壁垒”,解决新市民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助力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社保、公积金等多渠道数据,形成对新市民群体的精准画像,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农商银行可以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等优势,聚焦新市民在租房、创业、消费、购房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丰富特色金融产品,降低服务门槛与信贷成本,提升“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获得感。此外,通过强化金融科技和风控能力的支撑性,提升服务新市民的底气。有条件的农商银行还可推出具有“纯信用、低利率、随借随还”等特点的线上办理的“新市民贷”,更好满足新市民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23829.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中国经济时报的头像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 2024年3月1日
下一篇 2024年3月1日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