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中,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先进性,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聚焦传统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壮大以及未来产业的布局,近年来,北京银行不断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近日召开的北京银行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更是强调将从战略、组织、产品、生态四个维度加强资源投入和要素重组,加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科技创新动能北京银行积极响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号召,作为一家“懂科技的银行”,北京银行2022年就率先提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的战略目标,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打造线上贷款产品“领航e贷”,并快速迭代至4.0版本,具备线上申请、模型审批、资金随借随还等特色优势,已累计为超5400户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超750亿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北京银行服务的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6万家,贷款余额近1000亿元。商业航天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纳星空”),就是北京银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在该企业快速发展阶段,北京银行即依托“领航e贷”为企业授信1790万元,依托“融信宝”为企业授信1亿元,纯信用产品精准地满足了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与此同时,北京银行积极联动政府、私募、交易所等渠道,为微纳星空提供“投商私托科”一体化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发展平台,更加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加速其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创新步伐。北京银行客户经理走访调研“专精特新”企业。深耕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北京银行创新推出“统e融”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通过系统化、自动化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融资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客户仅需一键申请,系统即可自动匹配贷款产品,智能AI“分钟级”审批,“当天申请、当天放款、数据增信、零人工干预”的创新服务模式,“一揽子”解决企业融资难点、融资痛点,进一步助力金融营商环境的优化。在股权投资领域,北京银行以投行思维,深化与PE、VC等机构合作,发布《北京银行服务被投企业及拟上市企业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和《股债联动伙伴计划》,不断探索服务企业新路径,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3379亿元,较年初增787亿元,占对公贷款增量65%,增速30.3%,远超全行各项贷款增速。已累计为4.7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超万亿元信贷支持,服务北京市80%的创业板上市企业、69%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4%的北交所上市企业,以及73%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银行在科技创新领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金融服务优势。提升金融服务含“绿”量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北京银行积极将绿色理念融入发展战略、政策制度、管理流程、金融服务等各环节,加大对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效。
首笔“京行碳e贷”业务专项资金支持城市副中心某地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立足绿色产业发展特点与自身业务优势,北京银行持续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基于可量化环境效益的碳账户挂钩贷款产品——“京行碳e贷”,迈出量化碳金融第一步。发布“碳惠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面向企业注册地、项目所在地位于京津冀地区的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提供特色融资服务;落地全行首笔基于数字人民币的CCER交易结算,实现数字人民币在低碳场景的应用突破;子公司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ESG概念主题理财产品,发布“中债-北银理财绿色发展指数”,通过多层次、特色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力支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和传统企业低碳转型。今年6月,北京银行再次创新绿色金融业务,通过落地全国首单绿棕收入挂钩贷款,为江苏振江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5000万元资金支持,助力企业提升绿色收入占比,加速风电设备研发和工艺升级。据了解,这一创新金融产品基于上市公司绿色棕色收入数据库,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的绿色转型表现直接挂钩,实现了金融支持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双赢。聚焦“双碳”目标,北京银行系统研究绿色企业、产业特点、发展现状与融资需求,打造“绿融+”绿色金融服务品牌,持续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大碳减排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业务持续落地,截至2024年半年末,北京银行已累计向42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2.41亿元,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48.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北京银行公司绿色贷款余额1957.86亿元,较年初新增25.59%。北京银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正在加速。未来,北京银行将继续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金融服务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持续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20127.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