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钮文新:为发展实体经济营造适宜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毫无疑问,这“六个坚持”应当成为包括货币政策改革在内的中国金融改革的指导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政治性和人民性。必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前提之下,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人民有所呼、金融改革有所应,做到金融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坚持守正前提下的创新,以制度建设、系统建设确保股市绝不偏离党的初心使命,这样才能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金融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绝大多数金融资源取自人民省吃俭用之后的剩余积累,而绝非来自国际金融大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具体到中央银行及其货币政策,应当为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这就要求中央银行不只是为商业银行提供短期的货币流动性,更应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提供充盈的、长期的资本流动性。只有这样,资本市场才会有活跃的基础,才能更有效地为科技创新带来丰沛的股权资本,才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信心,更多参与到最重要、最核心的公众投资市场——资本市场,并由此获得相应的财产收益。这样的货币政策才能真正地促进投资、促进消费,让内需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为此,中央银行需要大量释放长期基础货币,而不是继续通过降息去刺激货币乘数。降息是为了刺激贷款增长、进而提高存款,刺激M2增速。但现实是,无法获得长期信贷资本支持,又无法通过股权资本抑制债务杠杆风险的企业,许多都在“躺平”。在此背景下,降息能够刺激贷款增长吗?我们不能再搞“基础货币紧缩,M2宽松”的一套,因为这当中充满假象,而其真相则是“钱多本少”,以及金融“存款变贷款、贷款变存款”的高速运转所导致的金融短期化。金融短期化会导致金融背离实体经济需求,背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更适宜金融空转套利,导致资本市场套利投机极致化,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资本不断被套利收割,进而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投资信心,使资本市场中的资本流动性越来越少,股票市场易跌难涨。更严重的是:这样的金融发展态势,极易受到境外恶意势力的利用,成为攻击中国经济的利器。责编:姚坤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15079.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中国经济周刊的头像中国经济周刊
上一篇 2024年7月29日 下午2:01
下一篇 2024年7月29日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