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向善还是作恶?人工智能需要全球共治

向善还是作恶?人工智能需要全球共治

全球已产生200多个AI标准

作者/ IT时报记者潘少颖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在7月1日举行的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由中国主导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获得一致通过,汇聚超140个国家的联署力量。决议的核心是明确了AI发展应“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对AI伦理与责任的追求成为全球共同目标,以应对减贫、消除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通过国际合作与实际行动,特别是助力发展中国家强化AI能力,提升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国际电信联盟人工智能向善研讨会上,不少与会嘉宾认为,要实现AI技术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持续发展,涵盖政策制定、技术创新、伦理建设、教育普及与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尚未真正接触、使用人工智能并从中受益,全球数字鸿沟依然存在。那么,如何消除AI带来的数字鸿沟?

视频中,一个女孩坐在床上,吹着口琴,她是一个胰腺癌患者,刚刚接受完手术治疗,而她的病正是通过AI被发现的,这是AI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一个温暖注脚。

向善还是作恶?人工智能需要全球共治

在达摩院基础智能中心主任赵德丽看来,AI能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达摩院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利用AI让高质量的医疗触及更多的人。“现在的问题是,在大模型无法触及的地方,就无法发挥出大模型的能力。比如在东南亚,小语种众多,语言数据资源相对匮乏,给AI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赵德丽说,达摩院发布了专门针对东南亚小语种的大模型,利用大模型能力,推动AI的普惠,当然这需要门槛不低的基础设施、云端服务等资源的支撑。

vivo也一直在探索利用AI帮助人类延伸感官能力,特别是助力听障人士、视障人士等,让万物可以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比如,vivo在手机端推出的一键转写能力,可以识别中文和英文,让听障人士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后来,vivo发现手语沟通对听障人士来说是更自然的沟通方式,于是在去年又推出了手语翻译官,可以识别1200个手语词汇。“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不仅是新技术找新场景,更重要的是了解用户需要什么,通过AI增强人的感知、决策和效率。”vivo解决方案中心总监谢伟钦表示。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蕴藏的风险也受到关注,当下,各国都在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治理进程从原则走向实践。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法律健全、伦理先行是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向善的前提,不少国家成立了国家级AI安全所,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需要国际合作。

据了解,现在全球各个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有200多个标准,如何更好地协同?不少全球性组织正在推动AI治理全球标准的制定。“建立全球统一的标准,可以促进全球AI产业发展。”在华为人工智能战略与产业发展副总裁秦尧看来,技术化、标准化、认证化是制定AI标准的三个要求,把人工智能领域中一些不确定的工作,通过技术确定下来,一旦确定,就可以制定标准,并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

国际电联电信标准化局主任尾上诚藏表示,国际电联也呼吁,人工智能的标准化需要全球共同合作,共同制定和完善人工智能的国际标准,平等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共享人工智能知识成果。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WAIC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11758.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IT时报的头像IT时报
上一篇 2024年7月6日 上午11:14
下一篇 2024年7月6日 下午12:27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