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工智能进入电影制作还有多远的路?——从首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看影视科技发展趋势

6月25日至30日,首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在永川区举行。记者在现场采访获悉,人工智能成为该电影周最受关注的热词,与之相关的虚拟制作、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受到与会学界、产业界、科技界人士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未来科技影视的两大主要发展方向。那么,人工智能已给我国影视产业带来哪些改变?其进入电影制作还有多远的路?虚拟制作渐成电影工业创新重要驱动力2023年和观众见面的电影《长空之王》,是国内首部大规模尝试采用LED虚拟拍摄的院线电影。团队把天空素材投射到长达七、八百米的LED上,让演员能够真实感受到8000米高空、1200公里每小时的飞行体验,云影在头盔、呼吸面罩上的反射非常真实。记者从电影周获悉,虚拟制作正逐渐成为电影工业创新重要驱动力。于去年5月投用的永川科技片场LDE虚拟拍摄棚,至今已承接拍摄了14部电影和电视剧,使用率达90%以上,是全中国档期排得最满的虚拟拍摄棚。在本届电影周期间,又有《大道之行》《鲨口逃生》《大转移》《谁动了我的隐私》《怪谈五命河》《火灾调查》《记忆迷踪》《拾遗录》《余声之证》《人生是美丽的》等10余部影视拍摄项目签约定档在该摄影棚拍摄。电影周期间,该摄影棚被作为影视科创展览4个展览点之一。运营该片场的达瓦科技公司,以一个包含了多个场景的虚拟拍摄短片——《记忆之河》,首次将众多虚拟拍摄技术结合在一起,并采用VP与XR联动,分别用于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场景的拍摄,实现隔空联动。这也是国内首次在虚拟拍摄科技影棚内完成的水戏影视题材作品。这个短片一边拍摄一边成片,“所见即所得”,不仅有效解决大面积水面反光问题,其成片清晰程度不亚于真实场景拍摄,吸引了大量电影从业人员前往围观。达瓦科技创始人卢琪告诉记者,虚拟拍摄技术最早于2015年被引入国内电影产业,其最初主要被用于预演,功能类似于仿真。虚拟拍摄真正用于电影制作,则与近年人工智能、LED技术的突破息息相关。就以永川科技片场LDE虚拟拍摄棚为例,正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虚拟灯光与现场灯光融合联调、虚拟摄影机与摄影机有机融合,大幅提升了特效实时渲染效率质量,从而在满足电影拍摄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后期前置”实现了节本省时,进而获得市场认可。记者在影视科创展览看到,一些企业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了不少新的虚拟制作技术和新的应用场景。如天图万境研发的AI图像分割技术,能够在任何背景下识别并区分不同的物体和场景,超越了依赖传统绿幕的局限,大幅降低了电影“抠像”难度,从而实现了绿幕虚拟拍摄,其建设成本仅为LED虚拟拍摄棚的1/10。目前,该公司已在永川建成一个绿幕虚拟拍摄棚。如青色木偶科技以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为核心自主研发的AI模型架构,演员无需穿戴复杂繁重的穿戴设备,只需要站在显示屏舞动身体,屏幕中的二次元人物形象就会跟着人的行动轨迹而动,生成相应的3D动画。这些虚拟制作技术目前虽然没有达到电影级水准,但因其低成本优势,已开始应用于网剧、动漫拍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成热点赛道记者在电影周看到,ChatGPT诞生至今仅2年时间,文生音频、文生视频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影视制作,成为当前的热点赛道。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影视科创展览展示由该院与华为公司合作开发的智能译制系统,李白用8种外语吟诗,却能做到音质不变、口型一致。该系统能做到这一点,主要依赖于文生音频、文生视频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其基本做法是,先将中文翻译成外国文字,然后通过声音克隆和文生音频,变成保留有演员原有音质的外语音频,再通过文生视频技术,对演员嘴唇进行智能化调整,从而实现口形与声音一致。通过这个技术,可毫无违和感地将演员原声台词转换为各国语言,让外国观众可以原汁原味体验影片精髓,为国产电影扩展海外市场、推动文化交流增添动力。由天图万境与华为公司联合开发的AI音频大模型,通过声音克隆技术,只需一个人,就可以为整部影片配音,大幅降低了电影后期制作成本。而永川作为电影周举办地,亦在积极抢占AIGC热点赛道,其本土影视科技企业达瓦科技已投用达瓦AIGC综合平台,该平台集成全球顶尖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智能化算力调度技术,可为数字内容创作者提供多样的AIGC算法,目前已应用在永川科技片场项目制作及院校教学当中。华为数字人及AIGC影视制作项目也在此次电影周签约落户永川。人工智能的潜力与局限电影周举办了“科技赋能影视产业”“虚拟制作与电影工业升级”等4场主题沙龙,人工智能成为频率最高的热词。与会嘉宾在肯定人工智能潜力巨大的同时,也发出警示:要坚持人的创作主体性,不能让电影被人工智能工具所俘虏。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对影视行业的影响潜力巨大,不仅体现在降本、提质、增效上,还体现在扩资上,将来的电影数字资产将会成为一个重要资产。他同时认为,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路径依赖,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是在学习人类过去的经验,过于依赖人工智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工具所俘虏,或者所影响、所控制,从而影响人的创作主体性。八一制片厂技术专家刘晓春认为,电影的最大魅力就是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向过去积累学习知识的人工智能,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坚持技术为艺术服务。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副会长马平对当前的人工智能热表示担忧,他说,目前所有西方国家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文生视频大模型,有名的只有七八个,我国备案的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文生视频大模型已经有135个。文生视频能力的大量涌现,一方面将大幅降低影视制作门槛,加快推动影视行业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他建议建立产业垂直模型,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形成合力。在这个产业垂直模型下可以有几十、上百个小模型,大家共同形成研发平台和应用平台,这个模型不仅赋能影视产业,还可以服务所有的做视觉内容、做视觉叙事创作的人。他认为,未来,影视制作极有可能由现在的机构制作变为个人制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10726.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重庆日报的头像重庆日报
上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8:02
下一篇 2024年7月1日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