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与AI一起进化,驱动未来文明

与AI一起进化,驱动未来文明偶然,我在书架上翻到了1980年第一期《世界文学》杂志,上面刊登了科学幻想剧本《万能机器人》。很自然地,我想到了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们能解答的问题越来越多,请问人类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个作文题不好回答,但都能有话说,应该是个不错的题目,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开放性、思辨性。与AI一起进化,驱动未来文明科学幻想剧本《万能机器人》发表于1920年,是捷克斯洛伐克小说家、剧作家卡莱尔·恰佩克创作的。这部剧1921年在布拉格民族剧院首演,立即引起轰动。剧本中有这样的台词,机器人说:“我们想跟人一样,我们想成为人。我们比人更能,我们什么都学会了……”科幻小说家对世界抱着悲观主义态度,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将导致人类毁灭。1980年我上初三,这本杂志应该是我参加工作后从旧书摊上买的。匆匆翻过一遍,就再也没看。而这次重新看100多年前的这部作品,觉得剧作家卡莱尔·恰佩克太了不起了,他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他卓越的艺术才华,穿透了时空,超越了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科幻剧本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审美、想象、创造性直觉弥足珍贵。艺术能为人类插上翅膀,不断突破人的思维边界。6月16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光明日报》上刊发了“致美院毕业生的一封信”,他有个观点,我比较赞成,他说:“我们有两个AI,一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另一个是Artistic Intelligence,艺术智性。我相信,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数字虚拟技术及其幻觉工业越发展,身心交感的艺术经验、从艺术经验而来的感性和感兴就越发可贵。”他十分肯定地说,艺术生不要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AI替代——真正的创造者是不会失业的,能够被替代的就不是真正的创造力。要“与AI一起进化”。进化的结果应该是与人工智能水乳交融的全新主体。这个全新的数码主体将在与“人工智能+艺术智性”这两个AI的缠斗、耦合中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能够驾驭算法甚至反超算法的“人+AI”的复合体。随着AGI(人工通用智能)的探索,这种复合主体将在远超自然人的尺度上学习和创造,在未来漫长岁月中激活人类所有的文明基因,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尺度的“通”与“变”、“智”与“识”。人类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不会,只能越来越多。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只要人类继续存在,那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就我们具体个人来说,从生到死一辈子都是问题,绝对不会有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时候。AI就是来帮着人类解决问题的,当然AI也给人制造了很多问题。正确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这是爱因斯坦的观点,意思是,人的优势就在于提问,有时候问题本身就意味着方向和答案。这也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地方。AI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让人得到更多便利,把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它不具备的,就是“独一无二”的人的气息。超越AI的范围,靠什么呢?也许是艺术,艺术能保留人的气息,艺术真谛:独一无二。不确定、不完美,一个个意外,还有微醺的醉态,渗透到骨子里的孤独,是AI达不到的,而人能。通过艺术,我们可以在这大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用心去体验每一个无法复制的神奇瞬间,那是让人沉醉的瞬间。活生生的人能遇到“意外”,也能表达出“意外”。就像一百多年前卡莱尔·恰佩克一样,他能从蛛丝马迹中预言一个“意外”——机器人时代来了。他是悲观的,但再悲观,也没有掩盖住人的光辉。他在剧本的结尾说:“我的眼睛已经见到了——见到了——爱情带来的拯救,见到了生命永不熄灭(起立)!(张开双臂)永不熄灭!”人类的问题就是一个个“意外”。让我们与AI一起进化,在适应变化中变化,在不断学习中升级,带着一颗雄心和足够的耐心,去用心捕捉、创造、超越吧!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逄春阶)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09502.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大众日报的头像大众日报
上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午6:00
下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午6:48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