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全球经济金融新观察丨专家热议——金融如何更好助力老有所养?

央广网北京5月31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养老是人生大事、家中要事,对于国家来说,实现老有所养,更是“国之大者”。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养老”,包括养老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更是首次写入,凸显出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养老金融的重要性。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近期举办的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保险业参与养老金融的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出现了一些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周延礼表示,一方面是养老保险产品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在养老保险产品中,不同公司的很多产品不仅名称上相似、相近,保障内容和思路上也基本一致,缺乏明显的有区别、有特色、有针对性、精准的养老保险设计,多数养老保险产品还是按照传统商业保险产品来设计,这方面需要加快改进。另一方面,个人养老账户缴存额相对较低,到目前为止,有5000多万开户的人群,但只有三成左右完成了账户缴费,统计下来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快做好精准服务与水平提高。周延礼说,积极有效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趋势,需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我国来说,养老保险体系起步比较晚,要通过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快补齐短板。具体来看,就是要把发展个人养老金作为抓手,推动养老金融发展,完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周延礼进一步表示,一是要推动养老保险产品创新与服务多样化。保险行业要对养老保险产品进行创新和扩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多样化的预期。二要提升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水平。当前我国养老金参与资本市场程度整体不足,投资工具不够丰富,下一步要研究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提高投资能力,加强风险管理。三是要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优化个人养老金制度设计,推进商业银行、保险机构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等不同市场主体参与,不断扩大制度覆盖面,提高制度影响力。贝莱德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范华认为,要引导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协同发展,同时在制度设计上引入默认与匹配机制,扩大养老金覆盖范围。在账户使用上,建议借鉴美国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账户的管理实践,打破企业年金账户与个人养老金账户之间的壁垒,允许两个账户之间资金划转、税优共享。例如,允许离职员工将企业年金账户中的存量资产转入个人养老金账户,继续管理或使用;有些企业尚未有能力建立年金计划时,其员工也可以在第三支柱缴费时享受第二支柱的税收优惠额度,增加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激励。金融还应该如何更好助力老有所养?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认为,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是一个重要任务。董克用介绍:“我们的企业年金到现在为止已经做了20年,但覆盖面没有超过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的7%。也就是说,还有90%的企业职工没有第二支柱。他们退休后主要依靠刚才说的40%多的替代率,这显然是不足的,我们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提高普及性。”董克用建议,应该充分利用主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等市场优势,进行低成本、低风险且支持长期融资的直接融资活动。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05585.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央广网的头像央广网
上一篇 2024年5月31日
下一篇 2024年5月31日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