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潮声丨AI的风口,小心那把“割韭菜”的刀

潮新闻 执笔 李睿 张蓉“AI风口来临时,赚钱最快的人或许不是从业者,而是那些卖课的。”一句戏言,几多无奈。从ChatGPT到Sora,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敲动着人们好奇的神经,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将“本领恐慌”的口子越扯越大。开年问世的Sora,让被网友戏称为“AI教父”的博主李一舟,凭借199元的AI课程火出圈。但仅3天,因消费者投诉、侵权行为、违反《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等原因,李一舟的AI课程被全网下架,其个人视频号也被禁止关注。但市场不止一个“李一舟”。又一年“3·15”,我们该如何保护消费者为知识付费的热情?潮声丨AI的风口,小心那把“割韭菜”的刀Openai首批曝光视频截屏。“AI第一人”翻车“清华博士、多家科技公司创始人、百万粉丝网红”,是李一舟头顶的标签。早在去年大模型兴起时,李一舟就顺势推出名为《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的AI课程。今年2月中旬,以Sora为噱头,这门AI课卖得更红火了。飞瓜数据显示,李一舟的《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一年内卖出约25万套,销售额约5000万。“原价999元,现价199元”“最后6单”……学员小琳说, “直播间一直说只有最后几个名额,想想199元也不贵,就下单了。”学员小音则记得,“李一舟反复强调学不好AI就要被淘汰了。”小音从事设计工作,“平时做一张效果图要花费很长时间,我确实希望多学习一些新技能,提高工作效率。”1月底,小音带着好奇心购买课程,本想走上自我提升的路,没想到,却先掉进收费的套路。这门课程包含39节视频录播课、一套AI工具和资料文档。“一节课大概10到20分钟,基本是在介绍功能界面,内容很水。”小音按照课程介绍尝试使用AI生图,却发现“生成的图片是和关键词、参考图毫无关系的网图。”买课后第二天,学员们各自被赠送三节直播课,“直播大部分时间都在推销1980元的升级课。”潮声丨AI的风口,小心那把“割韭菜”的刀李一舟的《AI高阶实战课》课程表。受访者提供入门课提供的AI工具是“一舟智能”网站,“使用网站功能要消耗算力,会员被赠送的110万算力,只够10次AI生图。算力消耗没了,还要再充值。”考虑到升级课附带的AI工具可以在电脑安装,且不要算力,小琳为此又花费1980元,购买了《AI高阶实战课》,“按照助教的话,入门课的工具相当于美图秀秀,而升级课是PS,出图更精准。”当小琳听完6节升级课,却发现自己又入坑了,“课程内容还是介绍功能界面,只是登陆界面不一样,生成图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发现问题后,小音和小琳相继尝试退款,“客服说超出了7天的售后服务时间,拒绝退款。”好不容易,2月28日,小音申请的全额退款通过了;而小琳的投诉和退款申请至今无人理睬。在黑猫投诉平台,记者以“李一舟”为关键词搜索,弹出了46条相关投诉记录,集中反映了虚假宣传、课程交付内容差、诱骗买课等情况。在李一舟的AI课掀起“退课潮”的同时,“一舟智能”网站也卷入侵权漩涡。2月21日,11名博主联合发布视频,指控“一舟智能”网站存在大量未经授权、私自上架商用的独立开发者开源模型。次日,李一舟关联的微信小程序“一舟一课”由于违反《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被暂停服务,AI课程被下架,微信视频号“李一舟”被禁止关注。抖音平台亦下架其AI课程。至今,其相关各类账号未再更新。潮声丨AI的风口,小心那把“割韭菜”的刀李一舟社交账号部分截图愈演愈烈但市场不止一个“李一舟”。如今在淘宝平台搜索“Sora”,仍然显示多家店铺有相关“内测账号”“共享账号”等产品售卖。记者体验发现,“Sora金牌店”一款售价为1.99元的产品和“Sora会员店”中一款售价为3.99元的产品,客服回复话术一致,均告知有“小部分内测,点击链接进入Sora俱乐部”。提供的链接则是一个名为“Sora交流群”的微信群,目前群内已有上百人,不断有消费者问及Sora内测账号及最新消息等,客服仅回复“目前官方还没有公开消息”。截至目前,“黑猫投诉”上共有2231条投诉与AI课程有关,大都围绕课程不予退款、内容质量差、虚假宣传等问题。“李一舟式套路”的背后,是知识付费行业需直面的痛点。知识付费,并非新兴事物。2016年,为其元年。通过“互联网+知识交易”的模式,知识付费在一众传统知识服务行业中脱颖而出。消费者享受高效、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知识提供者获得新的收益来源,知识付费行业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至2022年,可谓“变革的三年”。受疫情影响,人们普遍宅在家中,借助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知识付费行业迎来爆发性增长。根据著名咨询机构艾媒咨询的相关报告,在2022年,中国的知识付费市场规模超1126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70倍。预计在2025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超6亿人,且市场规模将达到2808亿元。新技术催生新行业,同时伴随着新的发展问题。多年来,知识付费到底是不是“智商税”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内容同质化、虚假信息泛滥等痛点成行业沉疴。有关调查显示,知识付费产品总体满意度仅接近40%。究其原因,“还是‘韭菜’太好割了。”一位业内人士直言。首先,经过几年的发展,人们对知识付费这种虚拟消费形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了,愿意在网络为知识买单。其次,面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冲击,不少人焦虑于“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失业恐慌,急迫于跟上浪潮,往往会在选择时失去理性。因为AI新技术普通人不熟悉,更容易成为“割韭菜”的重灾区。同时,知识付费类产品属于电子消费类数字化产品,“可被复制、重复使用,消费者线上购买网课后即可被视为已消费完成。”该人士表示,商家在销售类似商品时,一般都会提示“购买后无法退款”。“但这一出于保护商家目的的条款,实则不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加上此类产品所传授的知识与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举证维权难,金额又相对较小,不少消费者便选择了放弃维权,“反之对商家来说,风险就小了。”高收益、低风险,“韭菜”即割即走,让诸多不良商家盯上了这块“肥肉”,从而导致知识付费产品整体质量维持在低水平,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复杂多样的个性化需求,间接降低了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与此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还未来得及跟上知识付费市场的高速发展,以至于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时有发生。潮声丨AI的风口,小心那把“割韭菜”的刀走出怪圈要获得良性的知识付费市场,“李一舟式套路”,就不能只是下架封号。此类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卖课手段,是否涉嫌违法?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知识产权部副主任廖怀学说,经营者在销售知识类产品时,应当全面、真实、客观地宣传产品内容与质量,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如果隐瞒事实片面宣传、虚假宣传,欺骗或误导、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涉嫌违反《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法律义务不止于课程提供方。廖怀学说,作为直接售卖知识付费产品的互联网平台,应遵守《电子商务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对平台出售的产品尽到信息公示、审核查验、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及消费者权利保护等义务。“如果知识付费产品被认定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课程提供方应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承担退一赔三责任,同时,直接售卖知识付费产品的互联网平台也应该承担连带责任。”廖怀学说。AI知识付费的底层技术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我国已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相关技术的使用进行规范。”廖怀学认为,AI知识付费课程及服务应按照该《办法》开展安全评估,并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履行算法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2023年,我国修订的《专利审查指南》针对人工智能制定了相关规定。如果AI知识付费商品所使用的AI模型已取得专利授权,应当遵守《专利法》。“如果AI模型还涉及商业秘密的规定,则应当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廖怀学补充道。同时,廖怀学提醒消费者,购买知识付费产品时,应当对产品及其所在平台的规范性进行审慎考察,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消费。知识付费市场的良性发展,是对知识葆有的敬意。在任何时代,我们都不能失去它。(应采访者要求,文内小琳、小音为化名)“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092593.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浙江日报的头像浙江日报
上一篇 2024年3月16日
下一篇 2024年3月16日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