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以智提质 “人工智能+”助力数字经济破浪前行

以智提质 “人工智能+”助力数字经济破浪前行

以智提质 “人工智能+”助力数字经济破浪前行
本报两会报道组 贾丽
  
人工智能AI)如一夜春风,吹暖了各行各业。2月份以来Sora的横空出世,再度将AI的热度推高。当下,AI应用百花齐放,AI工具百舸争流,AI生态千帆竞发;AI技术在类脑智能、元宇宙等相关领域风起云涌,也带动了大模型、智能芯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加速突破。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正加快从“+AI”向“AI+”转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最热话题之一。“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报告还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顶层设计的加强、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换挡提速,均意味着AI与实体经济步入全面融合的新阶段。
  
在算力网络基石有待夯实、落地路径尚不明确等多重挑战下,如何让AI发挥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引擎作用、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底座、真正链接起各行各业成为“智改数转”的关键,助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走深走实,是各行业共同面临的命题。
  
发挥引擎作用
  
“人工智能+”的推进,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价值和可能性。
  
面对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热潮,近年来,我国部署人工智能,政策落地及时精准,各地紧抓发展机遇,不断激发新动能新优势,取得显著成效。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生命科学、智慧物流、视觉工业……人工智能应用正向纵深演进。此外,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人工智能概念上市公司已达522家。
  
融合应用中,目前在我国已经建成的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中,经过AI改造的工厂研发周期缩短了约20.7%、生产效率提升了约34.8%。在无数自动化车间、黑灯工厂,流水线上机械臂挥舞翻转,智慧运输机器人自动忙碌穿梭……
  
这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充满活力的“数智化”场景均体现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升的内驱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数字经济最终拼的是智能,不然就会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其中,人工智能成为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训练打造垂直领域大模型,用低成本的数据流量供应,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个体经济等新业态,从而吸纳就业、孵化创业。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我国应以发展人工智能为抓手,建设大模型等自主可控开源生态,发展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代表及新动能方向。
  
筑牢“AI+”根基
  
人工智能是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而数据资源、计算能力、算法模型等则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底座。在其支撑下,人工智能才能赋能数字化产业集群,形成重要的国际竞争力。夯实底座是推动“人工智能+”落地的基石。
  
从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人工智能+”的建言献策来看,集中AI芯片研制、攻克算力瓶颈、增加人才储备等话题被频频提及。
  
当前,人工智能赛道竞争激烈,多地均在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及大模型新赛道,提出建设算法城市、强化赋能应用、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输出地等。同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也在联合加快研发,推动技术应用的转化。
  
然而,与大模型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技术研究、数据构建等方面仍存差距,大模型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同时“AI+算力”产业发展不均衡,用于支撑研究的算力短缺,人工智能算法人才出现缺口。
  
从基础研究领域来看,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数据的质量和价值至关重要。同时,行业需在关键环节掌握主动权,加强算法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水平。
  
“通用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Sora等都是基于大模型底座能力平台所延伸出来的特定领域的实践。随着‘人工智能+’落地,我国将从算力、数据、模型训练等方面加速追赶步伐。”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建议,围绕算力、大模型加速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形态、开展开源社区建设,支持行业大模型对汽车、家电、服务机器人等行业领域的应用,以“人工智能+”推动我国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产业生态蓬勃发展。
  
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我国参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竞争的底气。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技术是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态的新要素。他建议,以国产化算力底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国产化建设不仅要实现真替真用,还应积极构建并发挥新质生产力价值,推进产业生态的突破及完善。”
  
面对算力不均、算网调度平台缺乏等难题,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势在必行,也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实力提升的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建议,统筹推动产业资源布局和转移,优化“算力券”申请条件和使用方式,让初创企业也可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商业化未来可期
  
“人工智能+”的着力点也在于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当下,AI技术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并催生工业智造、智能驾驶、飞行汽车等多新兴生态。与此同时,AI正推动着多模态大模型迭代、机器人具身智能浪潮加速到来及算力等产业链国产化提速。
  
在AI如火如荼发展下,“人工智能+”行动将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一步,并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规模化、自主化发展。
  
其中,AI对传统制造业的改变尤为显著。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大规模促进工业制造体系的迭代升级。在人工智能辅助研发方面,万华化学通过人工智能,提升公司项目研发速度。”
  
结合万华化学在推进人工智能与化工行业结合的过程中遇到的数据量庞大、行业标准缺乏及数据安全等问题,廖增太建议,在推进“人工智能+”过程中,应多方协同合作,形成国家级化工行业通用数据集,鼓励人工智能在化工行业典型的应用场景先行先试,强化AI人才体系建设。
  
此外,前沿AI技术在钢铁冶金、面板半导体、汽车装备、金融服务等多个细分产业端的商业化进程也在加快。创新奇智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人工智能+”行动开展将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线的智能传送系统设计复杂。公司利用AI设计工具以及AI虚拟调试工具,可以将产线配置时间降低50%左右,将系统集成效率提高43%。随着顶层设计层面在标准等方面的统一及AI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相关效能还有望大幅提升。”
  
谈及推动“人工智能+”的实质性落地,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汪镭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各地推进“人工智能+”商用发展,一方面需制定系统性的合理运行标准、划出法律红线,系好“安全带”,另一方面也要为创新企业及行业平台建设留足空间。
  
“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迈入规模应用之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优化也至关重要。链主、链长需要打好配合,做好分工。大型企业掌控话语权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共同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在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看来,民营科技企业要不负使命,加快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行动,有望以2024年为起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链自主可控,再到行业应用发展,稳步向前、不断攀高。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各方应坚定信心,砥砺前行,紧密围绕“人工智能+”,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区域AI生态建设,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助燃”产业发展与消费升级
贾丽
  
“人工智能+”行动大幕拉开,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一头连着数字经济发展大局,一头连着行业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产业和消费升级的“助燃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产业纵深发展,点燃引擎、激活动力呢?
  
首先,应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提升牵引力、支撑力、驱动力上下功夫。AI迭代的核心是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形成政府引导、科研机构及企业加强研发的合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力,并不断提升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应激发“人工智能+”产业动力,进而为改革注入“根”和“魂”,为发展疏通“经”和“脉”。“人工智能+”的实践意义体现在“+”,将真正推动AI与各行各业、实体经济全面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应紧密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展开,着力跨越大模型等核心技术与产业应用落地存在的鸿沟,提升产业附加值。
  
此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切实解决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大模型等新兴领域的人才缺口。培养和引进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能力的数字化人才,以股权激励等措施完善人才体系,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坚持“边发展边治理”的原则,构建全面有效的人工智能监管与治理框架。注重建立涵盖法律法规、伦理规范、技术标准等相应健全的治理体系,保障AI技术的合规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为AI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具体实施阶段,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和产业进行试点示范。例如,在制造业领域,推动AI技术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智造水平与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时、因地制宜激活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的活力源自实践。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只有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各行各业,才可以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大动力。企业应紧抓机遇,夯实根基,推动AI与产业的纵深融合,激发澎湃动力,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借助AI加速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本报两会报道组 李乔宇
  
“AI推动攻防能力升级将成为网络安全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也敦促网络安全企业抓住‘AI+安全’这一重大机遇,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与技术创新,助力重点关基领域持续提高攻防对抗能力。”
  
生成式AI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大幅提升了人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与此同时,Sora的问世再度刷新齐向东对人工智能大模型成长速度的认知,加剧了他对于网络和数据安全隐患的担忧。
  
“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需要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化解。”齐向东认为,我国网络安全行业要大力发展“AI+安全”,与数据投毒者、数据篡改者、数据窃取者进行赛跑,借助大模型的开发、应用和创新,把他们甩在身后。
  
发展“AI+安全”,要做好盘家底、建系统、抓运营三件事。齐向东表示,盘家底,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高效梳理清楚各类资产,为做好网络安全建设工作打好“地基”;建系统,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模型,构建纵深防御的内生安全体系和全链条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并不断提升防护效率;抓运营,指的是用“人+智能”的高水平运营队伍让安全能力“活起来”,更高效地应对好人工智能时代的“饱和式”攻击。
  
奇安信正在把握人工智能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机遇。数据显示,奇安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已经在六大方向形成100多种AI能力,申请网络安全相关发明专利187项。
  
有业内观点称,2024年是“安全底线大年”。齐向东认为,在“安全底线大年”网络安全领域将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重点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国企业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企业,陆续提升网络安全预算。”齐向东告诉记者,但整体来看,我国平均网络安全预算占IT预算的比重仍然相对较低。
  
在齐向东看来,一些重点政企机构,可以率先将网络安全投入占比提升至10%,进一步筑牢网络安全底板。“我认为应该先将重点行业、大型政企机构的网络安全投入占比提高到5%,再提升到10%,随后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争取在‘十五五’期间,将我国网络安全投资占比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们要把AI安全技术融入数字化场景当中。”齐向东呼吁,借助AI能力,加速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安全防护体系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大模型将加速推动中国产业数字化进程
本报两会报道组 袁传玺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科技企业正在从模型层到应用层加速全面布局。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引发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为此,我国应充分发挥场景优势,推动大模型的垂直化、产业化发展,让大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与传统产业进行“智改数转”结合,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赋能者。
  
“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就必须着力破解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难点,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因此,建议要把安全发展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让安全成为保障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数字安全的普惠,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底座。”周鸿祎如是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3次‘人工智能’和29次‘安全’,这也和360集团的战略发展不谋而合。”周鸿祎表示,一直以来,360集团都聚焦做好安全和人工智能“两件大事”,一方面为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底座,一方面推动产业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迈向数字化的顶峰。
  
值得关注的是,在经历了去年AI大模型爆发式增长后,AI技术迎来新一轮更新迭代。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出现,也开启了AI的新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相继与AI融合,努力打造“人工智能+”,例如,AI+手机、AI+汽车、AI+可穿戴设备等。
  
周鸿祎对记者表示,Sora的面世,实际上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第二个突破点,是解决人工智能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交互、认知,以及建立常识的重要里程碑。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创造各个领域的“人工智能+”的超级工具。
  
展望未来,周鸿祎认为,中国发展大模型需要几条腿同时走路。少数大型互联网公司应在通用大模型方面发力,聚集更多人才为国效力。并且,大模型应走向企业化、产业化、垂直化,为企业和政府在数字化应用方面赋能。大模型结合企业的场景真正地变成生产力工具后,正好与中国的数字化战略相结合,进一步加速推动中国产业数字化的进程。
  
此外,创新企业也有着重大机会。周鸿祎表示,未来会产生很多新的工具,创业者要做的是把能力和Sora、GPT等大模型相结合起来。对很多传统To C领域可能会有重塑机会,创业者可以走把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行业化发展的道路。
  
在未来AI时代中,360集团也正积极拥抱AI。周鸿祎表示,360集团未来发力的主要方向是如何把大模型用到赋能产业数字化方面。同时,360集团即将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大模型应用。“2024年是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之年,所以在企业侧、个人侧,360集团希望积极发挥自己的应用优势,推出更多大模型驱动的核心产品。”
图片 | 站酷海洛
制作 | 周文睿

以智提质 “人工智能+”助力数字经济破浪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091690.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证券日报的头像证券日报
上一篇 2024年3月9日
下一篇 2024年3月9日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