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
强化小微企业纾困力度,正在成为近期各地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着力重点。各地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持续增加,降费降利的同时,银行在加快试点产品的推广,以提高普惠小微业务规模增速。
银行业务人士透露,此前受疫情影响,一些地区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上升;随着各地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纾困方面投入增加;下半年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地方征信平台等进行普惠小微客群场景拓展的合作将提升,地方征信平台建设的加速推进,也将增强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信贷产品的创设和风控能力。
纾困政策持续加码
近期,各地银行机构纷纷加码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杭州银行针对中小微用票企业开展贴现优惠季、对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新客可享受最低6.8折贷款利率折扣券;民生银行落地首笔小微APP线上增值贷业务;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推出最低3.6%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
支持政策的相继落地,是各地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融资发力的关键。
某国有银行普惠业务人士表示,近来受疫情持续影响,很多地区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和信用风险都在上升,难以达到银行风控标准,银行针对小微普惠客户的优质信贷资产越来越难找,往往是有钱放不出去,导致供需不均衡的情况加剧。
“一些受疫情影响的地区,小微企业业务开展受阻、回款渠道不畅等情况较多,使得企业运营现金流出现问题,之前授信放贷的企业不少出现没钱还贷的情况。这也导致最近我们普惠业务的不良压力大,对新贷款的授信更加谨慎,尤其信用贷审批方面,前几个月做得更多的是抵押类贷款。”某股份制银行上海一支行业务负责人指出。
日前国新办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毛红军表示,一些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行业,小微企业停工停产时间较长,经营收入不稳定,难以按期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客观上面临一定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难满足。佛山一家制造企业业务人士向记者表示,因为上下游账期差异,企业对流动资金需求较大,但缺少抵质押资产,之前还可以通过税收等产品的信用贷向当地银行拆借一部分资金,但近期受疫情影响,上游企业的回款迟迟未能到账,两三个月现金流几乎都是负的,向银行申请贷款都被拒了,银行认为该制造企业的信用评分比较低,没办法通过审批。
上述国有银行普惠业务人士透露,这几年监管机构对银行的普惠小微业务的考核都很看重,每年的目标任务量都在增加。“疫情影响下,银行也会依据监管要求为受影响企业采取延期还贷、利率优惠等纾困政策,但与大行相比,很多中小地方银行客户群体所限,加之资金成本偏高,普惠小微信贷产品在维持相对较好收益的情况下才能持续推进,一旦产品的不良增加侵占利润,银行可能会一定程度上收紧授信放贷以冲抵风险,拒贷情绪在上升。”
二季度以来,国务院与各级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扶持小微企业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官网公告,针对当前疫情冲击影响部分行业企业困难增多,以及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通知》明确,要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增强敢贷的信心;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激发愿贷的动力。
毛红军5月初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也明确,银保监会指导国有大型银行保持信贷投放力度,要求今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
上述国有银行普惠业务人士透露,近期随着各项政策的相继落地,银行在小微企业纾困方面的各项政策也在加码,比如加强线上批量产品的审批授信、将此前试点的产品尽快推广、延期还贷、减费降利等。“产品的变化更为明显,近期对信用产品的推广较之前更为积极,一些信用评分不足的客户,也会增加三方担保的形式增信。”
地方征信平台推进助力
地方政府对引导金融机构纾困小微企业的政策也在积极落地。
记者5月30日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了解到,广州分行将进一步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二季度开始激励资金由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高至2%。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
浙江银保监局宣布建立“连续贷+灵活贷”机制,进一步提升信贷稳定性和匹配度,力争2022年末辖内“连续贷+灵活贷”机制贷款余额占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比例超50%,“连续贷+灵活贷”机制贷款余额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超50%。上海、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银保监局也均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纾困的专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上述国有银行普惠业务人士认为,各地监管部门都在引导银行加强主动服务,在新增贷普惠小微贷款指标的引导下,下半年银行与数据、征信平台合作进行普惠小微业务场景拓展的步伐将更快,其中信用产品的研发和获客方面将更受关注。
今年以来,各地政府在征信平台建设方面进展也正在提速。
银保监会4月发布的《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各级监管部门和各银行保险机构要主动参与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有序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提升信息数据可用性,完善平台功能。重点总结推广省市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的良好经验,提高区域性信息集成共享和应用效率。
江苏省及深圳市等多地地方征信平台日前正式上线运营。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相关业务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征信平台通过“政府+市场”的模式,归集散落在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涉企信用数据,打破涉企政务“数据孤岛”,全面、精准刻画中小微企业画像,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首次融资、信用融资提供决策支持。
地方征信平台,正在成为各地金融机构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拓展普惠小微业务的重要驱动。
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也表示,开发“粤信融”首贷服务功能,指导金融机构开展首贷户拓展等工作,便利征信“白户”进行首贷申请,是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近期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政府和银行服务的主动性,增强中小微企业获贷能力。2022年1~4月,“粤信融”征信平台累计撮合首次贷款1.24万笔、金额407.57亿元。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透露,截至2022年4月末,“粤信融”征信平台共采集数据8.2亿条,涉及1400多万个市场主体,基本实现广东全覆盖。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有助于缓解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难的问题,而这些手段的应用依赖于各类信用信息数据的支撑。建设开放统一的征信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起到重要作用。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090055.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