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推导公式了,也许过不了两年,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机器就能超越人了。”
2024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李儒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有个华人数学家陶哲轩,在2023年就不断用AI工具进行数学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大!数学是高度抽象的东西,连高度抽象的东西,AI机器都干了,我们人类怎么办?我们真的要变革教育方式了!传统的那种操练,类似刷题的方式行不行?我们有没有什么新的教学模式?”
去年12月的一则报道显示,历时三周陶哲轩成功地用AI工具完成了形式化多项式Freiman-Ruzsa猜想证明过程的工作,并呼吁数学研究者学会正确利用AI工具。
在李儒新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十年很多工作岗位可能会消失。这也意味着,当下的中学生,如果按传统的教育模式,等到就业时可能无业可就,“所以,人工智能AI的情况下,教育如何发展是非常迫切的一个问题。”
不仅仅是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包括大模型的发展,也正在影响着电影、戏剧等艺术领域。
2024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特别重要,“我们现在提倡一个口号:要像熟悉艺术一样熟悉技术。未来的艺术家,如果你不熟悉技术,你就很难掌握艺术,因为大量的东西是科艺融合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的知识。”
厉震林认为,人工智能对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影响,除了人才培养,还有科学研究,这个时代应该是一个新剧种、新品种到来的时代,应该产生新电影新戏剧了,就像当年“西皮”和“二黄”组成了京剧一样。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一个形态,不是传统的戏剧、传统的电影。人工智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和机遇,让我们尽可能去探索。”厉震林说,比如戏剧,可能会出现实时影像戏剧,就是舞台上一边演出,一边拍摄,它会产生第三者的意义,不仅是电影,也不仅是戏剧,也许会诞生第三空间的意象,由此产生电影和戏剧结合的新剧种。
在厉震林看来,AI给了大家无限的一个想象,现在整个艺术创作一定要有像AI这样喜马拉雅高度的想象力。这也对我们的想象力提出了一个挑战,以前没有AI时,相对是二维或三维的;现在有了AI,都要是四维五维的。
“所谓无中生有、无缝对接、无奇不有,这对我们艺术的想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像流浪地球里要造个天梯跑到月亮上一样。”
除了教育、艺术,金融科技也是一个正在高速进化的领域。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上海打造全球具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新的数字化时代,有非常多的转变。”上海市政协委员、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雷鸣说,第一人和人接触的方式改变了,要通过屏幕去接触;第二人和人打交道的方式也改变了,基本上通过信息的方式;第三是思维决策开始从逻辑决策向概率决策转化;还有记账方式,原来叫账本式记账,现在是分布式记账,变成了区块链记账,特别是未来在数据进入资产负债表等,这些方面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变革。
面对这个数字化时代的变化,雷鸣认为要解决几个问题,上海需要做几方面的努力:
-
第一是科技产业链的具体问题,从科技到应用科技、再到工程科技的整个转换,这里产业链的主要要素应该集中在一起。
-
第二是让金融促进科技发展,金融的生态链要完整,特别是要促进长期资金能够尽早介入科技科创企业。
-
第三是关键的技术工程师、关键技术的整个队伍以及关键的金融人才,要聚集在一起,如此才能产生融合发展的效应。
2024上海两会继续进行中,后续委员们的精彩观点,请继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087955.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