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全球变局交织,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智能时代,导致大学教育越来越被整合在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浪潮中,大学通识教育理念遭受数字智能时代的技术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法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强世功撰文指出,在数字信息毫无障碍地进行全球流通的数字智能时代,通识教育必须推动本土文明传统的回归,营造多元文明共生的新国际化视角,从而以文明的土壤滋养人文精神的生长。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演进,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日益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数字智能时代。工业化时代的实体建构正在数字化、虚拟化,人工智能的算法正在取代人类制定的律法,数字智能技术以高速迭代和跨时空流通重构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乃至生活方式。“后工业社会”原本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表明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了诸多不同于工业社会的特征,然而这些初现的特征不足以勾勒出一个新社会的特征。就像商业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展现出“后农业社会”的特征,然而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我们才逐渐认识到这个“后农业时代”的工业社会特征。同样,随着信息革命,“后工业社会”正在日益清晰地展现为“数字智能社会”。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飞跃都加速全球化进展。技术主义与全球化议题相重叠,使得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不断推动新技术革命的迭代升级,以致今天的大学教育越来越被整合在科技产业竞争的浪潮中。知识与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强的流动导致教育从不同文明的多元化图景转向科技和全球化驱动下的日益趋同。通识教育理念所涵盖的“整全教育”“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等内涵,正遭受数字智能时代的技术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巨大冲击和挑战。面对数字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之后的技术化整合,我们必须思考数字智能社会是否还需要通识教育?或需要怎样的通识教育?只有直面数字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才能厘清通识教育在这个时代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051120.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